报告精读 | 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7)
新书发布
2018年11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7)》。
《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17)》重点对中国的北极政策、“冰上丝绸之路”以及北极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关注,同时对北极地区的动态发展进行追踪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在中国深度参与北极事务的背景和进程中,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向国际社会阐释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是中国北极事务发展中的里程碑。另外,白皮书也正式提出建设“冰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步骤。
01
“冰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和加强北极合作的新增长点
蓝皮书指出,对中国而言,“冰上丝绸之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北极航线较之传统航线可以大大节省经济成本。北极航线相对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来说,因海运航程短而具有时间和运费的经济成本优势。据估算,相比传统航线,中国沿海港口到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平均缩短4000~7000海里,节省航程36%~55%;到冰岛雷克雅未克、德国汉堡及波罗的海沿岸港口缩短1370~4600海里;北美方向,我国沿海港口到加拿大圣约翰斯缩短航程3500海里,到波士顿和纽约缩短约2000海里。通常海运成本取决于航程时间成本、租船费、保险费用等。北极航行需增加特殊标准建造船舶费用、破冰服务费等,但无须支付因海盗滋扰所需的保险费和航路堵塞的滞期费等。根据预测,如果北极航线完全开通,我国每年可以节省533亿~1274亿美元的海运成本,有助于打破海上通道单一性局面,实现中国国际航运的多元化。
第二,北极航线为我国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通道。我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高,中东局势不稳,加之南部航线存在安全风险,加快建立稳定多元的能源供应渠道,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及其洋底大陆架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甲烷水合物,以及大量的矿藏,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有利于我国开辟新的海外能源基地。根据美国地质局发布的报告,北极地区未探明的油气资源占全世界未探明的油气资源的22%,其中包含了全球30%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和13%的石油储量,且大部分在不足500米水深的近岸。其中天然气的储量是原油的3倍多,并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另外,北极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渔业资源。北冰洋沿岸国家纷纷将北极能源资源开发纳入战略规划,并与我国开展油气资源的开发合作。除管道输送之外,北极航线为海上油气资源的运输提供了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是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
第三,北极航道开通直接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布局。北极航道的开通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和布局产生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我国南部、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北极航道的开通以及北极航运商业化运营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地位,促进中国北方港口的经济和外贸发展,进一步刺激中国内地货源地的布局改革和规划更新,从而为内陆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
02
中国已成为北极事务和应对北极地区挑战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在北极治理进程中的进一步参与,中国已经成为北极事务和应对北极地区挑战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甚至在很多议题中已经在引领北极治理问题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正从过去的被动参与北极治理逐渐向主动塑造北极治理议程转变,从过去单纯的规则接受者逐渐转向建设性的规则制定者。2017年2月,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中国“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北极事务的参与进程中,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传送“中国好声音”,拓展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进而提出北极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引导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北极地区善治的实现,《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就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03
北极安全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北极地缘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安全态势呈现出新的特征,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北极安全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中国需要有效地维护北极地区的安全利益。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中国在北极的安全利益主要包括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
(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安全利益
油气资源是一国拓展国际战略空间,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资源依托。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探测数据显示,北极地区拥有世界上未探明常规石油资源储量的13%,未探明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的30%,北极地区潜在的资源储量很可能在21世纪将这一地区转变成经济急速发展的前沿地带。拥有充足油气资源储量的北极地区,其能源开发关系到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和实践的新转向给中国参与北极经济开发提出了新要求。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4月28日正式签署一项旨在开放北极油气开发的行政令。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并于8月4日向联合国递交了申请退出《巴黎协定》的正式文件。美国土地管理局8月7日宣布,将考虑允许在目前受保护的阿拉斯加州北坡的国家石油储备区进行适当的石油开发活动。可见,开发美国北极地区的油气能源将成为特朗普政府能源政策的关键环节,这将引起北极地区一系列的变动。中国应如何搞好与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双边关系,如何在北极安全新态势的背景下灵活且深入地参与北极经济开发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生态安全利益
北极环境既可以被视为安全关注的对象,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安全风险。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和环境恶化正在不断加速。
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影响更具有直接性,北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局部干旱高温危害日益加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等。北极冰盖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将淹没中国东部沿岸的大片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这样的直接威胁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发展具有深远的不利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且,随着北极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北极国家越来越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期间,美国对于北极气候变化的重视直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北极治理的中心议题。所以,应对北极气候变化是中国全球治理议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北极生态安全利益是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安全利益
随着北极地缘政治经济的战略价值不断凸显以及北极争夺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北极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正发生新的变化。自俄罗斯科考队于2007年8月2日在北极点插上俄罗斯国旗后,北极国家纷纷采取各种行动,使“北极争夺战”不断升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北极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转变,使得其周遭国家陷入了难以解决的领土争议中,也将其金融风险推向更高处。2016年9月初,丹麦和格陵兰岛联合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递交主权宣示申请,针对的是格陵兰岛近海大陆架,贯穿格陵兰岛南部、东北部和北部一线的区域。丹麦政府聚焦北极,不但增强了在北极的军事实力和投放无人侦察机,还增加了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之间的船舶数量。丹麦国防部长彼得·克里斯滕森指出,丹麦政府拟在北极各领域再增加1.2亿丹麦克朗(约1850万美元)的资金投入。他在对格陵兰岛的访问中说道:“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北极都会是政府的首要考虑,政府希望巩固其在北极的地位。特朗普主张“以实力求和平”,加强北极地区军备建设,通过多种方式维护北极安全利益成为其优先选项。北极地区的安全局势正在变得逐渐多层次化和复杂化,中国参与北极安全事务所需要注意的因素正在不断增多。
近些年,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成为北极地区的大国,不断加强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力量,意图为本国的国际战略稳定奠定牢固的北方格局。俄罗斯逐步在北极、波罗的海、黑海等地区更具侵略性,并且不断增强其网络、太空探测、海军及空军实力。俄罗斯在北极的摩尔曼斯克西北部地区增加了6000名永久性军事人员,还有新的核动力潜艇和破冰船在北极海域巡逻。俄罗斯也将其军事开支保持在33%左右,即使是在其经济低迷时。大笔的军事开支被用于更新俄罗斯地面部队的设备,以及它的海军和空军的新技术,并结合到北极的领土扩张上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不断增加军事力量,导致北极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变得逐渐复杂,北极安全治理的难度不断提升。
(四)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技安全利益
近些年,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北极地区的航道、资源、战略、环境等全球性影响力与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北极地区的科技逐渐与地缘、安全、政治等多重因素紧密联系。北极科技发展现状与北极国家科技力量的对比情况已成为北极地缘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北极国家往往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不断凸显科学技术对拓展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北极地缘科技的战略性不断提升。2017年5月11日,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举办的第十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俄罗斯签署了《加强北极国际科学合作协定》,目标是打破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障碍,积极促进北极科学合作。这是在北极理事会主持下谈判达成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确保八个北极国家的科学家进入各国已确定的北极地区,协议内容包括:人员、设备和材料的进出;获得基础研究设施;以及进入研究区域。该协议还呼吁各方加强对参与北极研究的科学家的教育和培训。协议自签署日生效。
实施北极考察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最为切实可行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实践活动。中国的北极科考始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于1999年、2003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八次北极科考,并建立了黄河站,逐渐形成了“科考船+科考站”的中国北极科考模式。2013年5月15日,北极理事会接纳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中国制度性参与北极事务的合法性不断提升。并且中国也一直积极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建立新的科考站,力图为中国更加深入的拓展北极科考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中国积极地参加北极经济开发活动以及北极理事会开展的北极活动,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近期精选推送
报告精读 | 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7)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本书哦~